资金链紧张是不是伪命题 产业结构如何再调整
今年以来,受国际经济环境及国内宏观调控等政策影响,佛山市经贸局数据显示增速逐渐放缓,1- 8月份佛山进出口总值、出口、进口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8.2、15.4、23.5个百分点。佛山市日前召开的前三季度经济分析会认为未来一两年的困难从影响面、影响程度、持续时间等都可能更大。(详见本报C 03版昨日报道)如何综合考量今年以来佛山市经济形势?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源自何处?有无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此,南都约访政学企各界有关人士,就佛山市经济现状及中小企业境况做出分析问诊。是为南都区域经济圆桌论坛第五十一期。
广东联邦家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虹瑶 现在企业重在“现金为王” 珠三角这几年来一直都在尝试转型升级,应该说改观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南海、顺德等地,转型启动较早,企业竞争力明显有提升。不过很多企业的转型因本身所处产业链位置、经营内容不同等,层次有区别。有些是在加工制造上提升了技术,增强了环保节能减耗功能。还有一些是转移出去加工场地,将空间腾出来改做商业用途,或用作研发用地,强调总部建设。整个过程这五六年来一直在陆陆续续进行,很多资源耗费型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佛山地区的总部经济初成规模。
佛山中小企业的境况在全国的背景下,并不算太差。温州地区那种大量中小企资金链断裂、倒闭潮风起云涌的情况,佛山还没有出现。一定程度上因为佛山地区不少基础稳固的企业还是遵循求稳的经营风格。在投资增效性和内涵增效性两大方面,我们更重视内涵增效性。以外延性增长为重要特点的投资增效性在现阶段显得冒险激进,虽然阶段性成长可能非常明显,但对外部经济环境依赖度过高。我们企业自身的经验就是注重本地投入,视行情灵活调整投入,相对稳健。
但即便没有大的倒闭潮,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否认佛山中小企去年年底以来遇到的全面性困境。欧美业绩全面下滑,内销市场也很严峻,今年以来一直没有明显好转。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的经营形势就一直没有真正恢复。宏观经济正在软着陆,市场普遍的预测是明年下半年可能才迎来好转期。当前就是“现金为王”,资金的补充关乎生死存亡。谨慎操作,合理规划投入产出模型,理性管理,这是当前中小企业应该守住的底线。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长期问题了。比较银行贷款总是倾向于比较稳妥的企业。佛山金融工作局出台的20亿区域集优债体现了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的态度。但相信也只针对运营模式良好、核心业务明确并且健康的企业。如何开拓创新型金融模式以扶持中小企,这是各级政府乃至中央都在思考的问题。佛山的尝试有积极意义,但长远来看,企业更重要的是确立核心定位、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资金链紧张是伪命题 佛山乃至珠三角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重视转型升级之道,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因为国际国内确实有多种因素影响,对中小企业造成综合困境。佛山的中小企业以外向型发展模式居多,尤其容易遭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
现在谈论中小企会否大面积倒闭,为时过早。事实上企业经营困难、增速放缓这几年是常态。但还不是资金链短缺的问题,“资金链短缺”的概念我认为是媒体的说辞,事实上这是个假命题。据我了解,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主要就是靠自身的自有资金维持运转的。前期的利润、积累是主要资金来源,另外是相互之间的资金互助、拆借等,当然也不排除一定规模的“地下钱庄”活动。因为银行早前比较愿意放贷,而如今银根紧缩的政策当前,很多以前可以借出的,现在都加倍谨慎。总的来说,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依靠自己解决仍是主流。
佛山本月底拟推出总额20亿元、首批金额3 .59亿元的区域集优债,这是一种创新金融手段的尝试。但能否奏效,还要看社会接不接受,认不认可,银行、政府等机构的公信力如何。在当前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如果是发债,有没有买家还很难说。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 佛山的产业结构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佛山的经济增幅放缓,有以下几重原因,核心的是佛山内部的产业结构遇到瓶颈。整个生长模式达到自我调整的阶段,外部经济环境的问题只是刺激,主要是佛山需要审视自身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长期追求制造业,对第三产业的认识不够深入,造成三大产业结构仍然不甚合理。制造业仍在孤军奋战。第二,产业长期在几个传统行业上发展,行业结构普遍老化。第三,区域产业的合作方面,没有做出成绩,各地仍然在各自埋头单干,布局没有合理化、科学化。
总体来说,转型升级的成果还是不理想,转型还是纠结在制造业的路子上转来转去。很多企业确实通过技术、品牌、管理等手段提高了自身价值。但对升级十分关键的服务业没有做出成效。
现在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其实是工业化后期的常态,是制造业走到一定阶段必然的过程。制造业部分企业必须合理有序自觉地退出,顺应市场的调整,这是好事。但我不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盲目地给中小企业各种支持、扶持,一定要看时机、行业、企业生态等各种要素。很多夕阳行业的中小企已经走到了倒闭的关口,即使把他们扶持起来也是继续做那些市场已经不需要的产品,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过去银行资金充足的时候,不少企业来钱太快,也形成了不好的资金运转模式。这也是我主张谨慎扶持的理由。
跟长三角比,珠三角转型升级的步伐已经略显落后了。这尤其要受到警惕。因为长三角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这是我们还没做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 长三角企业也在过冬 与珠三角一样,长三角也有很多中小企业正在经历缺钱缺人缺技术的瓶颈时期。这是制度安排上的问题。中小企业跟大型国企、支柱型产业毕竟不能相提并论,在金融支持上呈绝对劣势。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民企要获得像国际知名大型私有企业的地位,跟国企垄断性企业展开竞争,目前还不可能。体制的调整完善是民企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长三角的制造业集中在浙江、江苏两大省份。但温州的民企倒闭潮有所蔓延。在外部环境不利的背景下,对经济过于严厉的干预,对楼市过密的调控方案并不适宜,这将对房地产业、中小企业造成巨大打击。中小企信用评级正在逐步下降,这进一步不利于其获取金融支持。事实上,在这种国际经济疲软的环境下,我们不应该给自己设定这么高的门槛。这本该是我们抓住又一个经济高增长的机会,我们还可以走一段快速发展的路,但现在一些政策措施过早地把这条路封住了。佛山乃至珠三角的制造业是经济腾飞的基础。但是以前全民赌博心态严重,投机追求超额利润。建议设定并强化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建立中小型企业有关发展基金,帮助中小企业度过资金链断裂带来的冲击。制度安排上要以大局为重,暂时过紧的调控可以缓一缓。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钟晓青 珠三角最低工资已经全国最高,老板们要更新思路 当前的国际大背景下,由于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多为外向型结构,因此受美债欧债危机、汇率波动、银根紧缩等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影响特别明显。“腾笼换鸟”要警惕变成“腾笼赶鸟”的风险。因为过度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产业,一旦经济环境不好,资金、成本、人力方面都要饱受压力。珠三角情况的复杂性还包括最低工资已经开到全国最高,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供应方面,虽然人口仍在上升,根据我们的分析,适龄劳动力供给的短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是必然,甚至可能减半。
国家目前采取的紧缩银根、调控楼市的政策给中小企业资金链带来困境,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政策调整是必要的。不过调控的尺度、时机、力度等方面需要准确把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结构和形态有很大的复杂性,世界经验上也并没有现成的借鉴,因此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目前看来给经济降温的做法有必要,也有效果,但手法还嫌生硬。
珠三角的转型升级、企业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我认为转型最重要的是抓住产业链增值的核心地带,追求国际上公认的“微笑曲线”的两端价值,粗略来说就是前期的设计、研发和后期的销售。很多中小企业老板赚了第一桶金就保持延续旧有思路,不肯放手“微笑曲线”低端的生产链,也没有充分认识到“退二进三”的大趋势,只能成为淘汰大军中的败将。
长三角也需要转型升级,但他们具有后发优势。珠三角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掘得第一桶金的时候,长三角在制造业上还远远落后。但正因如此,在转型升级的关头,长三角比珠三角少走了很多弯路。在产业引进上选好了定位,直线前进,少了珠三角制造业转型中的阵痛之忧。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1-10-25 点击:367 <<< 回上页